|
文/贺正香;廖寒梅,难解的花鼓戏情结
我们约廖寒梅采访,记者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,7月2日,她在衡南县乡下忙着唱戏,在演出结束后,她稍作休整,还要赶往衡阳县演出。
廖寒梅说,她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,她每年跟着剧团演出达到200场之多,有时一天要演两场,而且夜里赶路、白天演出是常有的事,非常辛苦,但看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,看到他们如痴如醉的表情,廖寒梅觉得,再辛苦也值。
今年45岁的廖寒梅,是国家二级演员,从小耳濡目染,喜欢上了花鼓戏。1982年6月,廖寒梅被招入衡阳县花鼓戏剧团任演员。先从师衡州花鼓戏前辈曾如月,1985年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又从师谢若梅、刘昭应、阳映太、郝绍西、谢昭仪等花鼓戏名老艺人,主攻花旦、青衣,并得她们真传。1987年9月毕业后,分配到衡阳市花鼓戏剧团任演员至今。
在2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,廖寒梅一直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和业务骨干,长期耕耘在演出第一线,挑起着剧团的大梁,先后在近80多出大小剧目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。她和她的剧团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,廖寒梅和衡阳花鼓剧团的名声也越来越响。
难解的花鼓情结
廖寒梅常说: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花鼓戏演员,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注重唱腔的韵味和人物性格的刻画,更要注重良好的品德修行。”
在廖寒梅心里,视如生命的戏曲舞台,让她深深懂得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,人生价值才能尽情地体现。难解的花鼓情结,使她抵制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,执着地坚守在艺术阵地上,默默耕耘,无怨无悔,她说:“我能成为非遗传承人而感到荣幸、感到骄傲、感到自豪,身为一个演员,要刻画、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,以细腻的表演,优美的身段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。”
作为传承人应各尽所能
花鼓戏来源于民间,至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,深受人民喜爱。
作为剧团优秀演员,廖寒梅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,其表演艺术炉火纯青,逐渐形成了自身扮相俏丽、唱腔甜润、韵味醇厚、表演端庄大气的艺术风格。她还多次被选派参加省、市各类重大汇演和市内各类重大艺术活动和“惠民演出”等公益性展演,为衡阳市的文化艺术事业争了光。
记者来到廖寒梅家中,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状:1990年荣获衡阳市专业剧团地方戏曲唱腔选拔赛优秀演唱奖、2003年参加湖南省首届艺术节《家园泪》饰三姐荣获主演奖、2009年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出创作剧目《喜盈门》饰赵寡妇荣获“田汉表演奖”等。在她看来,这些是对她艺术生涯的一种肯定。
廖寒梅认为,花鼓戏如今在农村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,作为根植于农民群众“生活土壤”之中而成长起来的花鼓戏,没有农村这块土壤,花鼓戏将失去它最主要的生存空间。作为地方剧种,衡阳花鼓戏只限于唱腔的学习是不够的,还要深层次、比较系统地学习戏曲理论,这方面现在做得还不够,原有的保护理念、手段和力度,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要求。如果没有符合客观实际的保护、传承、创新的体制机制等,衡阳花鼓戏则难以重新获得现代人的认可和喜爱。衡阳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,任重而道远。
|
|